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1年

牢记嘱托图奋进 党建引领产业兴——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乡村振兴调研

日期:2021/3/1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老区办        点击数:

牢记嘱托图奋进  党建引领产业兴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乡村振兴调研

 

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是历史名茶“坦洋工夫”发祥地、全村面积6.57公里,5232073人。该村现有茶园4911亩,户均13.4亩,涉茶人员1712人,年产干茶736.6万吨,产值622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1989年坦洋村党支部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4年坦洋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近年来坦洋村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独特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优布局、“村、人、茶、文、旅”五位一体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以富裕、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坦洋为目标,正在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福安路径”“坦洋模式”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党建引领  对标嘱托“争当领头羊”

1988年至1990年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在此期间习近平同志“四进坦洋”,对坦洋村的村级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调研,提出“闽东学“三洋”,坦洋要当领头羊”的殷切期望;要求坦洋村“抓好党建促经济,多渠道发展茶业特色产业”;留下了“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的深情厚意。坦洋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孜孜探路,感恩奋进。

嘱托就是使命 突出引领示范。坦洋村干群牢记“争当领头羊”的光荣使命,历届党支部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认真实施“4321”党建工作行动、树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构建起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坦洋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一统三融合”工作格局。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全村51名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将全村523户村民分成60个联系组,每组8到10户,由一名支委指导,一名党员引导,开展“挂一牌、带一户、包一片”活动,由挂牌党员与群众签订“承诺书”实行结对帮扶。坦洋村注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把5名思想素质好、群众公认的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能人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来,扛牢“强党建”责任,站稳“为人民”立场,肩负“促发展”任务,走在前头、干在前头,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嘱托就是动力,点燃发展激情。坦洋村干群以总书记的嘱托为动力,咬定目标,锲而不舍,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干给一任看。村两委成员带头打破“祖宗山”“宗祠山”的束缚,开垦抛荒农地,盘活闲置土地,多渠道发展茶叶经济。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利用市场化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抱团融入市场,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坦洋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该村茶园面积由八十年代的300多亩,增加到现有的4911亩,扩大了16倍;农民人均收入从当年的不足500元增至现在的21500元,增长了43倍;主导产业(茶)产业由原来的个人松散经营迈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嘱托就是标尺,勾勒奋进蓝图。坦洋村干群以总书记的嘱托为标尺,感恩奋进、坚定前行。村党支部从本地实际出发确立了“传承红色、提升底色、凸显茶色、打造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一个“主导”(茶业),扮靓二张“名片”(“坦洋工夫”“四进坦洋”),做好三篇“文章”(党建、文旅、生态)。重点打造“一园”(坦洋工夫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一基地”(“坦洋红”党建示范基地)“二轴”(街区茶行历史风貌景观轴,濒水生态景观轴)“二区”(“坦洋工夫”历史文化揽胜区,古民居保护区),努力把坦洋村打造成集茶文化展示、古居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筑牢根基  做强做优“主导(茶)产业”

茶产业是坦洋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坦洋村要振兴,首先茶产业要振兴。坦洋村党支部抓住乡村振兴发展契机,大力实施茶产业良种工程,茶园生态工程,质量安全工程,龙头带动工程,品牌提升工程,市场营销工程“六大工程”,着力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以建设高效生态茶园为“先手棋”,着力解决“好”的问题。茶叶品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是产业化的核心问题。坦洋村把提升茶叶品质推动茶产业向无公害,绿色产品方向发展为主攻方向,借助省茶科所设在社口镇的优势,学习新技术,试种新品种,引进了金观音、黄观音、丹桂、黄旦等优良品种,改良茶叶品种结构,发展生态茶园4100多亩。该村还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契机,推行生态立体种植模式,建设坦洋工夫红茶优质原材料基地,实行机械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杀虫灯,色诱板等非化学防控技术,实施无公害管理和大力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福建俞思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该村380亩茶园现已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300多亩,全部使用从内蒙古运来羊粪有机肥,年产茶青230多吨。福安农垦集团与福建联通共同搭建的全国5G农业智慧茶园示范区目前已落户坦洋村,平台已将5G,物联网、信息化、大数据、区块链,云服务等智慧农业等核心技术应用于坦洋4100多亩茶园。

以创新制茶工艺为“主抓手”,着力解决“优”的问题。精湛的制茶工艺决定茶叶的品质。坦洋村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和合作社38家,目前已通过SC认证和已建立完整可追溯体系的企业5家,标准化加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村两委把不断推陈出新,提高加工工艺作为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来抓,除了在源头上抓好品种改良、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外,充分利用该村地理环境及土壤性质适合种植金牡丹等茶树品种的有利条件、着力创新传统制茶技艺,注重在“三香”(地域香、品种香、工艺香)上下足工夫。该村依托市茶叶局在坦洋村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吸引本村100多名茶农和茶企工人参加培训。与此同时每年组织茶农与茶企参加“坦洋工夫”杯斗茶赛,切磋茶技,创新工艺,红茶加工品种从单一的菜茶发展到现今有十几个“三香型”品种,品质逐年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坦洋工夫”专卖连锁加盟店网点有800多家,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

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为“重头戏”,着力解决“强”的问题。坦洋村茶业企业大部分兼具生产、加工、销售功能,全村从事茶叶制作与销售企业35家,茶行(店)18家,坦洋村始终抓紧茶产业这个“金饭碗”,不断提升制茶工艺和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互联网营销等手段,让“坦洋工夫”再度红了起来。该村这几年先后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华名人共建海峡两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立全市首家茶叶合作社,签订了价值60万美元的俄罗斯红茶采购订单和“鸟巢茶.坦洋工夫”巨大红茶饼入驻北京奥林匹克塔,让坦洋工夫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遣产代表性项目”称号并在2015年再度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因茶而兴的坦洋村复兴着百年荣光。

三、探索创新  激活产权“运营新模式”

坦洋村高度重视农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牢牢把握农民经济合作社“姓农属农为农”的特质,注重围绕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不断增强农民经济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带动能力,在充分发挥“服务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功能作用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新。

“舞活龙头”,构建“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 坦洋村党支部围绕“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工作思路,构建“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运营模式,引进宁德市龙头企业“凤鼎翔”茶业有限公司和福安市农垦集团公司,引导农户组建经济合作社,目前已成立新味茶叶专业合作社,领头羊经济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社及茶叶作坊18家。每年龙头企业根据企业产品需求将茶青收购订单分配各农民经济合作社,再由各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社员按照企业对茶园种植管理与茶叶采摘标准,制定茶青价格,实行标准化的严格管理。实行这个运营模式,村党支部起到了沟通协调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关系作用,确保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信息、营销、品牌等方面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合作社把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实行联合作业、降低劳动成本。农户则根据企业的订单要求与合作社的劳动组织分工参与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运营需要,从而保证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该村2019年通过实行这种模式后龙头企业在坦洋村收购茶青150多吨,产值达400多万元,带动农民合作社增收100多万元。

“凸显主体”,构建“全员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坦洋村党支部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按照“支部牵头,全民入股”的工作思路组建“全员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盘活土地资源、集体资产,发展特色产业,积极争取上级帮扶资金,吸纳村民资金和土地与经济作物折价入股,由村经济合作社经营,每年收入扣除经营成本后由集体和村民按股份进行分红。实行该模式:一是破解了农户“单兵作战”难题,实现茶园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探索“保底分红”路径,全员经济合作社盈利的30%留用于村集体,70%用于农户分红,实现村集体与农户个人“双盈利”,进一步促进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固定资产增值创收和流动资金滚动积累。目前,坦洋村“全员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资金达180多万元,村集体入股茶园100多亩,村民入股茶园500多亩,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村民增收150多万元。

“统分结合”,构建“三统三共”为核心的统分结合运营模式。坦洋村在“全员股份经济合作社”框架内成立了“福建福安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建立“茶工坊”集体制茶厂,构建以“三统”(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品牌)“三共”(共建共营、共营共享、共享共赢)为核心的统分结合型的运营模式,现已整合村内35家茶叶加工厂及200多个农户家庭式小作坊,以严格统一的工艺标准制茶,统一以“福建福安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商标包装对外销售。实行“统分结合”模式后村民林正锦成立了“善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20多亩茶园和开办一个茶叶加工厂年收入可达30多万元。种植与加工大户余茂清创办“茗果家庭农场”流转土地30多亩,每年仅种茶与种水果收入可达60多万元。林岩贵的领头羊茶叶合作社每年收购茶青20多万斤,带动农户300多人。

四、融合发展  多元打造“坦洋情意村”

坦洋村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一池春水”,在建立土地规模化经营,优化资源要素,实行茶旅融合,建设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五个振兴”统筹推进,多轮驱动,多元打造“中国福安坦洋情意村”。

精心规划“三位一体”主题突出。近年来,坦洋村转变发展理念,编制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坦洋村保护发展规划》,目前又委托浙江省“海峡两岸美丽乡村学院”设计团队,结合该村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前瞻性、高起点、全方位编制出《中国福安·坦洋情意村策划方案》该策划方案彰显“情意坦洋、工夫坦洋、美丽坦洋”主题,致力打造一个集“党性教育、优势产业、美丽乡村”“三位一体”的中国工夫红茶文化生态村,把坦洋村建成党建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典范、美丽乡村样板、康养福地、旅游热点、坦洋工夫品牌中心。

深度挖掘“三大特色”人文资源。一是深度挖掘历久弥新坦洋茶文化资源。坦洋村茶文化源远流长,家家户户有茶园、种茶、采茶、择茶、制茶、卖茶、品茶,充满茶的情结。目前该村已着手对坦洋红茶发展而衍生的极具茶文化特色和地域色彩的古码头、古茶行、古炮楼、古横楼进行修复整理并对历史上传统制茶古茶具、古法银票等进行陈列展示,供游人观赏。二是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坦洋村在十九世纪初期人口达8000余人,全村有50多个姓氏,清同治年间就出了四个举人(1个武举人和3个文举人)历史上遗留的商铺、钱庄、戏台、宗祠等旧址一应俱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目前该村正充分挖掘当地祭祀、文化、教育等人文内涵和儒、释、道三教共融互生的宗教习俗,打造“文旅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三是深度挖掘“坦洋工夫”驰名中外品牌资源。近年来坦洋村突出打造“坦洋工夫”红茶发祥地,“二次荣获(1915年和201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三次获得三个第一”(红茶领域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第一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第一个红茶国家标准)“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促使品牌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

农旅融合“三大步骤”紧锣密鼓。一是按照“景观全域优化、产业全村联动、治理全面覆盖、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思路,探索“旅游+茶业”、“旅游+文化”、“旅游+摄影”、“旅游+美食”、“旅游+民宿”的新业态模式,开发“休闲观光、康养度假、特产销售、品茶体验”等多种茶旅文旅重点融合渗透项目。目前已着手实施文化提升工程,完成茶树、茶园、雕塑“八大制茶工序”板画和茶文化主题公园,老字号茶行一条街改造,塑造出“一家茶行、一间店铺、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二是紧紧围绕“以茶为主、文旅结合、多元发展 ”的发展方向,建设环白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坦洋历史文化圈”,将茶文化展示、古民居观光、休闲体验融为一体。目前该村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起了“坦洋工夫”文化产业园的牌坊楼、茶文化主题公园、横楼花圃、完成了缆线下地工程、古街改造、启动了老字号茶行一条街和古码头周边环境整治和情意公园建设。三是加快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力度,促进早日落地,开花结果。目前该村第一批5个乡村振兴项目已完成的3个,基本完成的2个。第二批6个项目已有4个基本完成,2个正在动工建设,各个项目有序推进,“五个振兴”同步进行。(作者:王梓树)

福安市老促会  老区办(提供)

20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