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考察调研 >2021年

福鼎市赤溪村发展情况

日期:2021/3/9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老区办        点击数:

福鼎市赤溪村发展情况

 

赤溪村是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下辖的一个畲族行政村,全村4151836(其中畲族156806),党员43人。近年来,赤溪村始终牢记总书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重要指示精神和“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的殷殷嘱托,主动融入福鼎全域旅游发展,紧抓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的各项利好政策,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结合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着力探索乡村振兴发展。2020年赤溪村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7元,村集体收入2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2.7%65.3%2021115日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考察点。

产业发展方面。一是旅游产业日新月异。依托当地特色生态资源和太姥山西南麓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福鼎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紧紧围绕打造“以太姥山西南麓4A级景区”的目标,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公路,发挥游客集散中心、畲家客栈等功能性作用,完善“吃住游娱乐购”等配套。在已有娱乐项目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赤溪景区环境面貌和旅游品味,形成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与国有企业太姥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分别按49%51%的股份比例,打造以赤溪为中心的4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活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村实现旅游相关产业人均收入8362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二是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道路,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做足文章,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借助“中国扶贫第一村”品牌价值,建设产业化、规模化农耕休闲文化基地,结合乡村旅游业,打造农旅、茶旅文化融合旅游线路,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一二三产全面融合。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公司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群众增收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民变股东、变职工,全面拓宽致富增收渠道。如,与六妙茶业合作实施的畲村白茶产业园项目,村集体以农村综改资金150万元、“中国扶贫第一村”品牌资产、土地资源入股,共占股35%,既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又拓宽农户茶青销售渠道,推动当地茶产业发展。1500亩茶园为全村人均增收9967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引进福建益升食品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以“小蘑菇”带动集体大增收、群众大收益。据测算,以秀珍菇为例,每个大棚可种植菌包4万个以上,一年可生产2季,每季每个菌包可产秀珍菇1斤,净利润2元,一个大棚一年给农户带来净利润16万元,预计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

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方面。通村道路从无到有,现在已经有3条公路,分别通达太姥山景区、高速互通口和集镇。20157月,建成通车的杨赤旅游公路,使赤溪至高速互通的行程缩短为20分钟,为赤溪村打开了山门;2020年杨赤公路“白改黑”,道路更加笔直宽敞,为旅游业发展打开全新的“交通大门”。教育方面,有基础设施最完善的村级小学,2020年学生人数达120余人。医疗方面,有福鼎首个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村级医院,打破了过往“翻山越岭病难医”的局面,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小孩疫苗、特殊门诊等都能在村内得到解决。养老方面,建成赤溪幸福园,实现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传承保护文化方面。一是重塑传统文化新魅力。深入挖掘扶贫、畲族、红色、山海等文化,率先在全市村一级编纂《赤溪村志》,于2020年完成专家评审,为延续传统文脉提供历史依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畲族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组建赤溪畲歌、广场舞、舞龙等文艺队伍,让村民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改变了以往文化娱乐活动靠上级部门“送”的局面。每年举办农民丰收节、“四月四”凤凰节等畲族特色节日,村民和游客在穿畲服、唱畲歌、跳畲舞、品尝畲族美食中感受浓郁的畲族风情,强化村民对畲族文化的认可度和自豪感。202084日,大批群众共同参与了央视“心连心”宁德慰问演出录制,期间唱歌、跳舞都参与,充分展现赤溪村文化魅力。深入挖掘扶贫文化,改造提升杜家堡古民居,以图片、文字、实物、视频等光影形式,全方位展示赤溪村36年来脱贫攻坚的历程,印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倡导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扶贫理念。二是挖掘特色文化树产业。实施以农村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突出“创新创业”特色,推动“畲族凤凰飞”——赤溪村“三社联动”助推旅游文化建构社工服务等项目,发展文创产业。在福鼎市妇联及宁德市鸿爱慈善会“陈桥鸿爱社工团队”的指导培训下,赤溪村23位妇女取得结业证书,13个社员开办了家庭手工坊,2个社员的手工品销售店开业,7个社员联合注册了“福鼎巾帼工艺品农业合作社”,以畲族、扶贫等特色文化为内容进行鹅卵石手绘及工艺品创作,帮助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巾帼创业社“点石成金巧手绘梦”项目成功晋级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目前,畲乡巾帼创业社已吸纳村内创业人员共38人,年龄最大的60岁。引入福鼎市伽茶传媒有限公司,与畲乡巾帼创业社达成合作协议,利用畲家小院场地共同发展文创产业,由企业支付房租等相关费用。目前,该文创团队已解决本村3名妇女就业问题,主要致力于绘画手工扇、绘画鹅卵石等文艺创作,同时还进行旅游相关产品售卖,如奶茶、遮阳帽、遮阳伞等。825日,七夕节当天,福鼎市首届白茶文化手工艺术展暨赤溪巾帼创业社开业仪式在赤溪举办,授予赤溪畲乡巾帼创业社“福建省巾帼示范基地”“文艺扶贫基地”等称号,赤溪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下一阶段,赤溪村将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求,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考察点等工作为抓手,加快建设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

福鼎市老促会        202138

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福鼎市考察点简介

赤溪村

赤溪村经历就地农耕生产“输血”式帮扶、造福工程易地搬迁“换血”式扶贫和整村推进农旅结合“造血”式扶贫开发,实现了穷村巨变,走出“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路子,村里建有扶贫展馆,展示了该村的扶贫历程和成效。

一、基本情况

赤溪村是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下辖的一个畲族行政村,全村4151836(其中畲族156806),党员43人。过去的赤溪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4个“五不通”的偏远自然村,村里的群众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道不尽赤溪村过去的无奈:“长天下山溪,日头照半边;种薯山猪吃,种豆无粮收;终年砍毛竹,不足换油盐;野菜加笋干,难度半年荒。”

注:上图为现在的福鼎市磻溪镇赤溪畲族村村貌

二、脱贫方法模式

(一)弱鸟先飞,滴水穿石,摆脱贫困

19846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反映下山溪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国家出台专门文件,推动扶贫开发,并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扶贫工作序幕,赤溪村因此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1.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20世纪80年代末,下山溪自然村年人均收入仅100多元,整个赤溪村贫困率达90%以上。1984-1993年就地农耕生产帮扶——十年“输血”。1984年赤溪的贫困情况见报后,全国各地的读者纷纷寄来各类生产生活物资,各级政府也加大扶贫力度,但由于自然条件过于恶劣,十年就地农耕生产脱贫之路步履维艰。1994年至2003年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十年“换血”。1994年,借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东风,下山溪自然村在福建省率先实施了造福工程整村搬迁,随后其他自然村陆续完成搬迁,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4年至2014年整村推进综合开发——十年“造血”。赤溪村抓住国家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政策,致力发展茶林果、淡水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逐步走向“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致富小康路。

注:19846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反映福鼎赤溪畲族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和《关怀贫困地区》评论员文章,拉开了改革开放后全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序幕。

注:上图为1984年福鼎市赤溪畲族村下山溪自然村昔日的茅草屋与村民生活状况

2. 落实政策扶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特色村寨。一是破解瓶颈制约“拔穷根”。赤溪村1993年修通了第一条可通车的土路,村民从此告别了“走山路”的历史;之后陆续修通其他水泥公路和旅游公路。现在,赤溪村至高速公路行车距离缩短至不到20分钟,交通十分便利。二是造福工程搬迁“挪穷窝”。过去赤溪村村民分散居住在十几个自然村,“挂”在深山密林的半山腰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将周边12个自然村350多户村民整村搬迁至中心村,并落实后续发展措施。三是畲族特色村寨“显魅力”2010年底赤溪村被确定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完成全村306榴房屋立面改造、畲族风情购物街等项目建设,打造闽东畲族特色村寨品牌。建成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生活环境“园林化”。

注:上图为19955月福鼎市赤溪下山溪自然村2288人畲族村民整村搬迁落户赤溪中心村长安新街。

 

注:古朴的老街焕发新生命力,上图为19948月时任福鼎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现场办公决定下山溪自然村2288人畲族村民整村搬迁的赤溪村人民会场。

注:上图为福鼎市赤溪畲族村村民家园与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

注:上图为福鼎市赤溪村长安新街现状与生活在这里的畲族村民

(二)新时代新征程,整装再出发,建设小康村

1.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扶贫路子,实现村强民富。30多年来,赤溪村立足生态做文章,突出抓好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两大支柱产业。村里引进六妙茶业公司,联合建设白茶产业园,创建畲村白茶品牌;先后建成有机茶、食用菌等7类休闲农业基地,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通过入股、务工等使收入稳步增长。主动融入“环太姥山旅游经济圈”,村民收入从原来单纯以农为业,增加了农家体验、餐馆住宿、旅游产品、劳务服务等多种类型的收入渠道。如今的赤溪,群众观念新了,心气齐了,干劲足了。

注:1500亩的福鼎白茶茶园和旅游产业占福鼎市赤溪畲族村村民收入的61%。上图为村民在采茶。

. 注:上图为福鼎市赤溪畲族村旅游节及游客畅游穿村而过的九鲤溪场景

2.精准发力,完善多元保障机制,提升脱贫成果。2018以年,赤溪村在产业发展、村民收入、乡风文明、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走出一条独特的“农综改”福鼎样本乡村振兴路子。利用企业捐赠资金设立“赤溪村农民产业扶贫基金”,鼓励村民创业发展;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精准救助机制,对因病因学因灾等生活困难的家庭,及时给予救助;组建帮扶特困户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今的赤溪村,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老有所养。

3.思想提升,培育脱贫致富能力,促进乡风文明。赤溪村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援引各方捐资建设提升村中心小学、开办幼儿园,已培养出60多名大学生。落实扶持政策,帮助30多名大学生创业就业;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有序引导劳务输出和村民创业就业;对接金融部门信贷服务,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养、农家乐等创业致富项目,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畲族特色商品、餐饮及民宿,让畲族同胞在发展中增加收入,开拓脱贫致富视野。

注:上图为福鼎市赤溪畲族村党总支成员与村民一起探讨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展

4.强化核心,夯实基层建设基础,凝聚攻坚合力。30多年来,赤溪村党组织始终把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作为不懈追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班子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有效激发了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对全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全村划分为8个责任片区,由村两委、党员、部分村民代表认领负责管理,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渠道。成立畲乡巾帼创业社,开设鹅卵石手工家庭作坊,帮助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

三、脱贫成效

3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赤溪村彻底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困境,走出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路子,实现了从穷山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变,成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典范。2019年,赤溪村旅游相关产业收入1712万元,是2014年的3.7倍;特色农业收入达1220万元,是2014年的2.1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98元(畲族群众人均收入19356元),比2014年增长156%(畲族群众人均收入增长146%);村财收入130万元,比2014年增长4.2倍,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降至零。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127元(其中福鼎白茶和旅游收入占61%,转移性收入占24%,其他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占15%),村财收入215万元。建档立卡脱贫户32107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2530元,增加到202014965元,增长5.9倍。

四、经验启示

30多年来,赤溪村正是坚持以《摆脱贫困》思想精髓为指导,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先后获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67月,赤溪村党总支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赤溪村被财政部确定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赤溪村摆脱贫困的见证者王绍据同志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20199月赤溪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0年《福建福鼎赤溪村“扶贫第一村”展现中国减贫智慧》,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一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坚持“四强四引领”工作机制,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采取“村企联建”“村社联建”形式,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经营等方式,带动群众发展福鼎白茶、林下种养、大棚果蔬菌、淡水养殖等,逐渐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为补充、传统种养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

三是聚焦精准脱贫致富。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筑牢低保、医疗、教育等三条防贫减贫防线,创新产权改革、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数字农业、党建引领带贫减贫扶贫模式,围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业,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四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方位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充分展现绿水青山间畲族美丽特色村寨的风貌,加快推进实现人口居住“集聚化”、畲族村寨“特色化”、道路交通“便捷化”,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是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采取“项目+机制”形式,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