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基层动态

荷田“种”出致富路

——新农人吴应力的乡村振兴梦

日期:2021/9/8        来源:莆田市老促会        点击数:

荷田“种”出致富路

——新农人吴应力的乡村振兴梦

 

参加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

 

96日,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按照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选调生示范培训班在泉州南安市举行,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溪南老区村莒溪图图家庭农场创办人吴应力,作为该区首批唯一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参加为期一周的“创业富民”主题培训。

吴应力,今年44岁,他的家乡在莆田龙桥街道洋西,是莆田城区向北拓展的新区。他没有“躺平”安逸地当“拆二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怀揣对新时代农村、农业发展的美好希望,放弃了在城市生活的舒适环境,投身农村农业市场,以农为业,扎根农村,并大胆尝试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增收共富的新路径。

莒溪图图家庭农场,选址在延寿溪上游支流常太镇莒溪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溪南村建设荷园。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吴应力经过四年多的苦心摸索和用心经营,逐步打造形成以莲子种植、加工、观光、休闲、饮食、研学为一体的生态特色农业综合体,每年可吸纳30多名当地村民就业,年创产值200多万元,实实在在“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不仅成为莆田规模最大的荷园,也成为常太镇、城厢区,乃至莆田农业产业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新景点。

 

 

打造游、购、吃、住、玩相融合生态农业综合体

 

 

发扬拓荒牛精神,荒地变宝地

 

党中央关于发展“三农”、乡村振兴的号召,催生了吴应力到乡村一试身手的想法。2017年,他盘出在莆田、泉州经营多年的饰品门店,主动转型,“上山下乡”,二次创业。他自筹200多万元,一次性流转、承包了溪南村八卦王自然村100多亩抛荒地,为期15年。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打工,100多亩基本农田,草长成比人高,他把挖掘机、拖拉机开进溪南村,重新平整土地,规划沟渠,打造田埂;起早摸黑,亲力亲为,皮肤晒黑、晒伤,甚至严重脱皮,曾经年轻酷帅的小伙被人戏称为“黑力”。

他坚持科技种田,引进三明建宁及南平武夷山武夫镇优质莲种,与福建农业大学主动联系,设立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参加福建农大、省农业厅举办的科技培训班,坚持生态种植。艰辛创业,换来了累累硕果,荣获了市农业局、市林业局授予的“市级示范场”称号,百亩荷园年收万斤莲子,昔日抛荒地,成为致富聚宝盆。

 

 

莆田市莒溪图图家庭农场百亩生态荷田

 

发扬党员模范作用,先富带后富

 

溪南村是革命老区村和东圳水库重要移民迁入村,作为党员的吴应力,立志要帮助这片红土地的老百姓摆脱贫困、共同致富。不论在荷田建设初期,还是莲子采收高峰期,他都尽量招收当地村民就业,从事采摘、保洁、帮厨等工作。如今,固定用工将近10人,用工高峰期达30多人。一些年轻村民闻讯辞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到荷园打工,“家门口”的就业,既让她们有了稳定收入,还可兼顾照料家中老人与小孩,其中,有些已成长骨干员工。

现在,莒溪图图家庭农场每年给当地村民发放工资等报酬就将近50万元,他还手把手教当地村民一起种莲子,把更多闲田盘活成莲田,形成规模。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包括信田农科等多家企业,相继在莒溪盆地的下莒、溪北、过溪等老区村开辟甜玉米、火龙果、百香果等粮果蔬种植基地,抱团发展,共谋山区乡村发展致富思路,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游客帐篷宿营

 

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创意促创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工作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给了吴应力很大的启示。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他加强种植技术管理,引进“一品一码”模式。他深知只靠单一种植业,无法支撑巨大的投入和人工成本。他以荷园为基础,依托濒临“九龙谷”旅游风景区及莒溪盆地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建立游、购、吃、住、玩相融合的生态农业综合体。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前往杭州余杭、温州瑞安等地学习取经,开拓思路。

如今,荷园融合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综合体模式效益逐渐呈现,他在荷园租用、改造老房子10多间,用于观荷、品茶、餐饮,建立运动、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鲜花、绿地和帐篷宿营设施,推出荷园莲子汤、荷叶茶、莲子馒头、农家菜等几十种菜品,并和品牌研学机构合作,建立引流渠道和厚植荷园精神文化。仅2021年上半年莆田市莒溪图图家庭农场已共接待100人以上学生团队13支,“五一”假期三天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2021年全年游客有望突破3万人。

 

      

                                                          与当地村民在荷田开荒犁地              

 

(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