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大趋势——崛起休闲农业
日期:2021/9/30  来源:宁德福安市老促会  点击数:
乡村振兴的大趋势——崛起休闲农业
近年来,福安市休闲农业悄然崛起,撬开了传统农业的制约瓶颈,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领域。一些山水景色迷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的村庄,凭借青山绿水和地方特色文化,满足了城镇居民放松心情、休闲度假的愿望。品特色,观风景,一睹秀美山水的芳容。男女老少田园共乐;农家乐,风情游,山水民俗文化促农业提升。休闲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大势,前景十分广阔。
多重发掘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汇集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于一体的“全能产业”,其中生态是休闲农业最基本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尔无车马喧。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和特色民族文化,可以将休闲农业提高到文化审美的境界。一般来说,常规型休闲农业都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开辟特色园区,让游者入内采果、摘菜、赏花、品茶,享受田园乐趣:科技型休闲农业,是建立农业科普生产基地,饲养一些珍禽异兽以供游人观赏,同时提供一些时鲜果蔬等农产品以供品尝,并兼顾了科普教育之功能。度假型休闲农业这些年异军突起,其根据农业特色,以森林公园、牧场、海滩、果园等吸引游人前去度假,领略自然生态之中的美妙乐趣。
基于立体多样性,休闲农业需要多重发掘。首先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要像办工业一样办好“休闲农庄”,办好“家庭农场”,办好“贵族庄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例如福安市白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当地村民在白云山脉延绵的南北地带种植近7万亩巨峰葡萄,并对接十里刺葡萄沟,延伸产业链,打造本土特色的“南国刺葡萄酒”、“九家红葡萄酒”生产基地。在十里刺葡萄沟,珍珠头上挂,玉带脚下走,游人络驿不绝,吃葡萄品美酒,仅葡萄产值近8亿元,成为闽东休闲农业示范点。其次,要突出打造农业品牌,推出亮相一批地方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作为特色品牌,赢得进入市场“通行证”。福安茶叶品牌“坦洋工夫”结合本地畲族文化,突出特色茶文化韵味,做到“畲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演出了一出出地方特色的“大好戏”,穿越百年,醇香依旧,如燕归来,重返世博。同时,福安市凭富春溪的灵动优美和以诗立县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廉水富溪、天池睡莲、古刹佛光、金钟回响、远古桫椤、红茶故里、葡萄王国、绿竹家园打造“城在青山绿水中,人在鸟语花香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之魅力。再次,坚持以科技发展支撑休闲农业,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着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农业休闲区建设中,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从品种选择、标准化栽培、实行阳光培训工程和确认科技带头人及给予科技成果奖励,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的“乡土人才”,并引导新生代乡贤返乡,积极投身于休闲农业建设,保障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由此,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休闲农业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要素,要向农村倾斜配置,尤其是人才、资金和信息网络建设。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要向休闲农业倾斜,真正做到基础设施下乡村,公共服务下乡村,社会保障下乡村,项目资金下乡村,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内生物质基础。
重新思考农业效益
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农业是低效、分散的产业。在工业化、城镇化齐头并进加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农业“身架”显得十分单薄,有点弱不禁风之感。但是,从现代思维的眼光看农业,农业的效益是多样的、多功能、多方面呈现立体型的。特别是发展休闲农业,它的效益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效益观念,新型效益观念应当从人们思维观念中树立起来,从而对休闲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重新思考。
关于生态效益的思考。休闲农业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兴旺发达首先是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没有生态优美,或者在办休闲农业过程中破坏了生态母体,与休闲农业是背道而驰的。
休闲农业效益好,方兴未艾,其效益潜力就在于山水田园蓝天白云及新鲜空气,就在于古村古镇文化特色,就在于民俗民风农家乐趣。特别是具有品牌知名景区农庄和度假园,更是受到游人的青睐。效益就在于绿色风情,心仪环保,从原生态的粮、果、蔬、畜、禽、渔、花、草、海滩中享受农业风光和文化韵味,游人的消费水平与生态效益一同提高。这种效益是“金不换”的效益,是永续健康受益人们心身的效益,这就是新型的生态农业效益,值得大力提倡。
关于社会效益的思考。休闲农业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目前每年已有节假日115天,人们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这个闲暇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水平。休闲农业可以使乡村人气得到上升,土地必将随之充满温度,大地成长丰收的希望。休闲农业又是城乡现实与未来人之心愿对接的迫切需求,山野闲泊,常常是人们向往的心灵憩息之地。在闲遐中,城里人恨不得让每一抹抹自然风光直抵心灵,把一缕缕清风揽入胸怀,青山绿水拥有充沛的负氧离子促使城市人对农村向往与日俱增,必将成为中国大农业发展的滚滚潮流,奔腾向前。
休闲农业发展顺应了新时代人的所向、所求。首先是食、住、行,其次是购、娱、游,还有更重要的是健身活动,陶冶情趣,休闲养生,同时可以促进大量的人员就业,提高劳动者从事基本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本义从中可得实现。青山绿水,丰厚的文化都可以从人们的心身受益共处的田园诗画,房前屋后皆风景,一枝一叶总是情,淳朴生活引人向善。从休闲农业中可以引领社会全员走向进步和文明,其意义、其效益、其作用,业已超越了休闲农业的本身。
关于经济效益的思考。休闲农业最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城乡一体联动,主要是农民增加收入,大凡办休闲农业者,其经济收入都高于本土农民平均收入的水平。农民离土不离乡,经济资本积累留在农村,这对于农业功能拓展和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并彻底改变了农业从单一农产品提供食物的状况,推进广大农民就业增收。农民不仅从中增加收入,而且改善生活习惯,改造生活设施,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在与城里人交往当中,有了商品意识和眼光,促进了农业市场化拓展。同时,在城与乡对接,学到了本领,有效规避农业风险,推进农业高效化发展。因此,休闲农业是当今农业的新兴产业,政府对其扶持日臻成熟壮大的同时,更要改变对农业效益的旧有观念,认为农业是一产低效、弱质的产业,认为农业应该“为别人做嫁衣裳”的思想,要彻底改变这种思想观念,就必须让休闲农业产值占应有的份额,国家优先发展政策方略上为休闲农业正确定位,从长期“低效、弱质”的劣势困境中走出来,在全面振兴乡村路上凸显应有地位!
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几个问题商榷
在未来休闲农业前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事实上,一些问题已经在办休闲农业中日益凸显,势必在发展过程中加以逐步解决。
一是办休闲农业的主体问题。广大农民是大力承办休闲农业的主体力量。农民不是旁观者,而是休闲农业的参与者。发展休闲农业,主力必须是农民。办农业,说到底就是农民自己的事业,没有谁比农民自己更了解自己,没有谁比农民更关心自己。休闲农业的伟力蕴藏于民心之中,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体中率先富起来的佼佼者,是办休闲农业的主力军。农民辛勤劳动,汗水换来收获,幸福归属农民。如果农民无心参与,或无法参与。那么,休闲农业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广大农业工作者在休闲农业发展大潮中,扮演什么角色?应该怎么办?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不能用二十世纪的思维方式去谋划去实践,必须站在新平台上重新审视农业的功能定位,应抛弃农业只是发展一产的惯性思维,找准农村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就是乡村新兴产业的客观指向。发展休闲农业势必对农业工作者提出严峻挑战。不论在思想观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上以及知识结构上,广大农业工作者要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调研、再落实。农业情况变化无穷,休闲农业技术、工艺和相关科学门类繁多,广大农业工作者要改变观念,理清思路,重新学习,重构知识,再造能力,找准定位,好让农业工作者有思想、有能力、有技能、有激情投身休闲农业的伟大实践中去,好让全体农业工作者,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中,都有用武之地,大显身手。
三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终极目标问题。按隐形经济理论,休闲农业潜力大、后劲强、前景好,一旦机遇到来即可乘势在而上。乡贤回归是开发建设休闲农业的生力军。田园将芜胡不归?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毫无疑问,休闲农业就是潜力经济,蕴藏巨大能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休闲农业的终极目标非常明确:以地方特色的山水吸引人,以特色农业发展受益人,以特色文化底蕴陶冶人,让世人在和谐的精神家园中,构建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及其农村的政治清明,必将让广大农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使更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化农业的新型农民,这才是休闲农业发展之道,也是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作者:王梅凌)
福安市老促会
2021年9月23日